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

暑假

看完了橫溝正史著的「八墓村」,
覺得日本人在偵探小說方面,
確有其天馬行空的豐富想像力,
雖然這是二戰之後的作品,
可是即使是偵探、推理小說,
日本人對於結構、情節,
甚至是書中用以過場的環境、人文描述,
還是認真而深切去描述。

在國內的小說,
反而比較少看到類似嚴謹的結構,
這或許是作者對於著作的投入程度,
當然也包括了對文字的運用功力。

八墓村的故事,
精彩處在於對於地下洞穴的描寫;
地下的世界,與地面東莊、西莊的連結,
隱晦地操控整齣故事的進展,
也連結了人物的往來、凶案的布局等,
當然,地下洞穴也是引導數百年前幕府時代的劇變,
以及後世受到古代傳說影響、
運用古代傳說創造迷信的連結。

故事的結局,
比不上序言的聳動~至少我的感覺如此!

可是,
一看到故事的起頭,
我就忍不住一直捧著書,
直到全書看完為止:
劇情的舖陳固然是其一,
看偵探小說時,
期待結局的心態也是一大動力。

在看這本小說時,
腦海中一直浮現著松本清張在「砂之器」中的部分情節,
總是覺得,
早期的日本推理小說作家,
對於故事的舖陳,
很著重於「架構」的支撐,
不論是自述性的小說,
或是透過第三者的描繪,
甚至是交雜第一、第三人稱敘述的手法,
架構的完整性及描述,
甚至可能比起對同一篇章中有關主角的描述更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八墓村的地洞,
給我這種感覺,
也勾起我對砂之器中有關於方言篇章的描述,
這是日本二戰前後時期作家的特性呢?
還是只是一種無意間的巧合?

沒有留言: